皮肤微生态与健康
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作者:访问次数:329

微生物什么生活在我们的皮肤上?

皮肤是人体与外部环境接触的界面,充当物理屏障,防止外来病原体入侵,但在皮肤上也生活着许多微生物,每平方厘米的皮肤都含有大约106个细菌[1]。事实上,人类从出生之后,微生物就开始定植到皮肤上,逐渐在皮肤表面形成稳定的微生物群,有一些对皮肤有益的共生菌群,在皮肤表面形成微生物屏障,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皮肤表面的菌群通常可分为常驻菌暂驻菌[2]

皮肤,微生态,皮肤感染,皮肤微生物,化妆品

常驻菌是一群在健康皮肤上定居的微生物, 包括葡萄球菌、棒状杆菌、丙酸杆菌、不动杆菌、马拉色菌、微球菌、肠杆菌及克雷伯杆菌等。

暂驻菌是指通过接触外界环境获得的一类微生物,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及肠球菌等, 它们是引起皮肤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皮肤,微生态,皮肤感染,皮肤微生物,化妆品

破坏菌群平衡的因素

1 年龄

皮肤微生物组随着年龄变化发生显著改变。肠道的微生物群落在3岁左右稳定下来,但皮肤的微生物组会随着年龄变化。人在青春期时,皮肤会分泌更多的皮脂,皮肤微生物菌群将因此发生巨大改变;青春期后个体的皮肤会有更多的亲脂性微生物繁殖,例如细菌丙酸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和真菌马拉色菌属。 

Nakako Shibagaki[8]等人对比发现日本21-37岁的年轻人和60-76岁的老年人皮肤微生物组有显著差异,老年人的丙酸杆菌属皮肤细菌的相对丰度减少,棒状杆菌和不动杆菌比例增加。

皮肤,微生态,皮肤感染,皮肤微生物,化妆品

2 抗生素

有研究表明口服和外用抗生素均会改变皮肤表面微生物群的组成并降低细菌密度,可能会导致皮肤微生态失调。如小鼠口服万古霉素后会使皮肤上细菌密度降低、皮肤生物群落中葡萄球菌科丰度降低,乳酸菌科丰度增加[4]

3 疾病

一些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头皮屑和白癜风等会影响患者皮肤生理状态,从而改变皮肤微生物组。例如特应性皮炎患者会比健康人更容易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5]

4 化妆品

使用化妆品可能会影响皮肤微生物群的主要原因是配方中的防腐剂。有研究对化妆品中常用的五种化学防腐剂在最大允许限度下进行测试,经测试的防腐剂均抑制了九种面部常驻细菌分离物的存活[6]。从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的角度出发, 防腐剂必不可少, 但从皮肤微生态平衡的角度, 合理选择对皮肤微生态平衡扰动较小的防腐剂则对维护皮肤健康有重要意义[2]

微生态“失调”带来的危害

皮肤微生物之间存在动态平衡,在没有重大扰动的情况下,健康成年人的皮肤微生物群落中丰度较高的物种不会有重大变化,皮肤微生物群落组成至少在 2 年内维持稳定 [7]。当平衡被破坏时可能会出现许多皮肤问题,如痤疮、特应性皮炎、敏感肌肤等。

1 痤疮

有研究报道,患者有痤疮时,面部痤疮丙酸杆菌、马拉色菌等亲脂性微生物数量剧增,通过抗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痤疮[8]。但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细菌耐药,引发更严重的皮肤问题,恢复微生物组的自然平衡是未来治疗痤疮的主要方法之一。

2 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增加,皮肤微生物多样性降低,一些患者经过治疗后,皮肤微生物状态会恢复到发病前的水平[9]

3 敏感肌肤

敏感性皮肤主要表现为受到外界刺激后皮肤容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症状, 伴或不伴红斑、鳞屑、毛细血管扩张等症状[10]。郑玉梅[11]等人的研究发现敏感皮肤组葡萄球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敏感皮肤的发生与表皮葡萄球菌的显著减少有关。

总结与展望

我们的皮肤上居住着丰富的微生物,当微生物与皮肤和平共处时,皮肤微生物菌群为我们建立了一道微生物屏障,保护皮肤免受病原体入侵;但当皮肤微生物菌群平衡被破坏时,不仅皮肤更容易受外来危险入侵,皮肤的常驻微生物还可能转化为潜在的病原体,给皮肤带来危害。随着人类对皮肤微生物组的研究不断深入,在未来有可能通过微调皮肤菌群平衡而不是使用抗生素来恢复微生物组的自然平衡,以改善痤疮、特应性皮炎、敏感肌等皮肤问题。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 Scharschmidt T C, Fischbach M A. What lives on our skin: ecology, genomics and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 of the skin microbiome[J]. Drug Discovery Today Disease Mechanisms, 2013, 10(3-4): e83-e89.
[2] 王茜, 陈园园, 宋丽雅, et al. 皮肤微生态与化妆品研发[J]. 日用化学工业, 2017, 47(03): 168-173.
[3] Shibagaki N, Suda W, Clavaud C, et al. Aging-related changes in the diversity of women's skin microbiomes associated with oral bacteria[J]. Sci Rep, 2017, 7(1): 10567.
[4] Zhang, Meiling, Peng, et al. Oral Antibiotic Treatment Induces Skin Microbiota Dysbiosis and Influences Wound Healing[J]. Microbial Ec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5.
[5] Arslanagic N, Arslanagic R. Atopic dermatitis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J]. Med Arh, 2004, 58(6): 363-365.
[6] Wang Q, Cui S, Zhou L, et al. Effect of cosmetic chemical preservatives on resident flora isolated from healthy facial skin[J], 2019, 18(2): 652-658.
[7] Oh J, Byrd A L, Park M, et al. Temporal Stability of the Human Skin Microbiome[J]. Cell, 2016, 165(4): 854-66.
[8] Byrd A L, Belkaid Y, Segre J A. The human skin microbiome[J].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18, 16(3).
[9] Kong H H, Oh J, Deming C, et al. Temporal shifts in the skin microbiome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flares and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atopic dermatitis[J]. Genome Research, 2012, 22(5): 850-859.
[10] 赵小敏, 瞿欣. 敏感肌肤和微生态屏障[J].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05): 335-340.
[11] Zheng Y, Liang H, Li Z, et al. Skin microbiome in sensitive skin: The decrease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seems to be related to female lactic acid sting test sensitive skin[J]. J Dermatol Sci, 2020, 97(3): 225-228.

转载自:药大妆研

我们的服务:

研发服务体外功效评价

•  为功效原料改良及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  为产品配方改良及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  研发咨询服务

•  美白            •  头皮护理       •  屏障修复    •  去角质 

•  祛痘            •  抗衰老           •  控油           •  微生态

•  抗糖基化     •  保湿              •  抗氧化        •  透皮吸收

•  舒缓            •  抗皱              •  抗蓝光         •  细胞活力

•  防脱/去屑   •  紧致               •  抗炎            •  其他科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