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你的皮肤是如何变黑的?
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作者:访问次数:370

参加户外活动之后,有没有发现即使在同样环境接受同样的日晒,你和周围的同伴皮肤反应都不同?有的只是晒红,但有的快速变黑,而有的却没什么反应。这不同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先来看看根据Fitzpatrick皮肤分型,你是属于哪一种类型?

皮肤,黑色素细胞,角质层,角质细胞

注:最小红斑剂量(MED)的定义是暴露后24-48小时内导致皮肤发红和发炎的最小UVB辐射剂量(即导致晒伤的最低紫外线剂量)。一个人对紫外线越敏感,其皮肤的MED值越低。

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主要为UVA(320-400nm),占90%-95%,UVB (280-320 nm),占5%-10%。UVA主要是引起一些早期皮肤急性炎症,让我们晒黑的背后真凶还是“UVB”。

表皮从基底膜向外主要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的数量是最多的,每一层都由角质细胞的形态和分化状态(细胞角蛋白和其他蛋白的表达)来确定。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可以发现大量的黑色素(Melanin)。但这些细胞并不能制造黑色素。产生黑色素的“工厂”是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来源于神经嵴,是表皮中数量第二多的细胞。

皮肤,黑色素细胞,角质层,角质细胞图1 人体表皮结构

接收阳光照射后,皮肤各层的细胞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位于皮肤外层的角质形成细胞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刺激,开始分泌信号因子(如:α-MSH、ET-1、ACTH)传递给周围的细胞。位于皮肤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接收UV刺激后,则会增殖,并开始合成黑色素,黑色素的合成发生于一个小小的细胞器 “黑色素体”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皮肤,黑色素细胞,角质层,角质细胞图2 皮肤变黑过程

黑素体根据形态分为四个阶段。无色素的I期空泡,仅来自于内小体系统,获得内部条纹形成II期黑素体。黑色素在斑纹中的合成和积累始于第三阶段;这些黑素体最终成熟为完全黑化的第四阶段形式。

黑色素的生成需要几位“加工师傅”:TYR(酪氨酸酶)是黑色素生成的关键限速酶,TRP-1(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负责调节真黑素和褐黑素的比例,DCT(多巴色素互变异构酶)负责修饰色素。产生黑色素的“原料”是L-酪氨酸,在经过TYR、TRP-1、DCT的作用后,被加工成真黑素褐黑素。真黑素更黑一些,而褐黑素则呈现红棕色,这两种色素的比例不同,看起来皮肤的颜色也会有所差异。深色皮肤人群皮肤内真黑素比褐黑色素的比例较浅色皮肤人群更高。而且真黑素比褐黑素更能有效阻挡紫外线,因此皮肤中的真黑素越多,表皮对紫外线的渗透性就越低,皮肤颜色会比较深,并且更不易晒伤。同时,即使在没有UV的情况下,褐黑素也可能通过在黑色素细胞中产生自由基来促进DNA损伤黑素瘤的发生。

皮肤,黑色素细胞,角质层,角质细胞图3 黑色素产生过程

同时黑色素体的pH也就是“工厂的环境”对黑色素的产生也很重要,黑色素体成熟的过程中,pH由5增加到6.8。pH还可以决定黑色素产生的速率真黑素与褐黑素的比例。浅色皮肤人种的皮肤黑色素体pH偏低,其中酪氨酸酶活性也会更低。

黑色素产生之后会被黑色素体包裹着向黑色素细胞的树突尖端,然后可能以吞噬、膜融合、脱落-吞噬、胞外-内吞形式向角质形成细胞运输。到达角质形成细胞后,黑色素会分散在细胞质中,再环状排列在其细胞核附近,形成一顶具有吸收紫外线,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的“小帽子”,挡住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黑色素广泛分布于表皮,从基底层到角质层,黑色素呈梯度减少。其中深色人种皮肤内的黑色素细胞更多,黑色素体更大,单个存在,且各层皆可见其踪影,但浅色人种皮肤内黑色素体小,大约4-8个黑色素体成簇,丢失的速度更快以至于几乎达不到表皮上层。

皮肤,黑色素细胞,角质层,角质细胞

图4 不同肤色皮肤的黑色素分布

总而言之,浅色人种的皮肤产生黑色素较慢,代谢也更快,也因此缺少黑色素的保护,更容易晒伤。深色人种想要白皙的肌肤,除了要注意防晒,减少紫外线对黑色素产生过程的激活,也可以适当使用一些美白产品,抑制黑色素的产生和转移促进黑色素的代谢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D'MELLO S A, FINLAY G J, BAGULEY B C, et al. Signaling Pathways in Melanogenesi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6, 17(7): 
[2]D'ORAZIO J, JARRETT S, AMARO-ORTIZ A, et al. UV radiation and the ski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3, 14(6): 12222-48.
[3]EBANKS J P, KOSHOFFER A, WICKETT R R, et al.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from Light vs. Dark Skin Exhibit Differential Degradation of Melanosomes [J].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11, 131(6): 1226-33.
[4]GUPTA V, SHARMA V K. Skin typing: Fitzpatrick grading and others [J]. Clinics in Dermatology, 2019, 37(5): 430-6.
[5]MARANDUCA M A, BRANISTEANU D, SERBAN D N, et al. Synthesis and phys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melanic pigments [J]. Oncology letters, 2019, 17(5): 4183-7.
[6] Tian X, Cui Z, Liu S, Zhou J, Cui R. Melanosome transport and regulation in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Pharmacol Ther. 2021;219:107707. 

转载自:药大妆研

我们的服务:

研发服务体外功效评价

•  为功效原料改良及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  为产品配方改良及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  研发咨询服务

•  美白            •  头皮护理       •  屏障修复    •  去角质 

•  祛痘            •  抗衰老           •  控油           •  微生态

•  抗糖基化     •  保湿              •  抗氧化        •  透皮吸收

•  舒缓            •  抗皱              •  抗蓝光         •  细胞活力

•  防脱/去屑   •  紧致               •  抗炎            •  其他科学评价